数字网络筑基 守护绿水青山
2021-11-04 来源: 人民邮电报
分享到:
当谈起国家公园时,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?是山高谷深的三江源,还是潮湿炎热的海南热带雨林?是珍贵的野生东北虎,还是秦岭腹地漫步的大熊猫?近日,在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,首批中国国家公园正式设立,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,涵盖我国近30%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。
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、自然景观最独特、自然遗产最精华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,国家公园自诞生起就备受瞩目,并且随着各部分工作的不断推进,国家公园的数字化建设也日渐提上议程。ICT科技,尤其是作为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网络,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。
2019年以来,华为积极与全球各方合作伙伴一起,探索森林、湿地、海洋等领域的创新保护方案,助力用科技守护自然生态。
LTE承载网络“照亮”东北虎豹回家路
作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,东北虎豹的生存现状吸引了自然保护界的关注。据有关机构对东北虎豹监测研究发现,当前有大量东北虎豹挤压在中俄边境,超出目前分布区内资源承载能力的3倍。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,亟须先进技术手段,引导这些美丽的“大猫”回归中国东北内陆的广袤森林。
为了让东北虎豹回归家园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部署了“天地空”一体化监测系统。这是目前全球首个真正实现在少人区、无人区进行大面积网络覆盖的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。其中,华为联合合作伙伴打造的700M LTE承载网络成为关键的系统基础设施。
为了尽可能减少基站对林区生态环境的干扰,LTE承载网络采用了穿透性好、抗干扰能力强的700MHz黄金频谱资源,在同一区域,设备指标相同的情况下,该网络单个基站覆盖范围相当于10~20个传统4G基站。此外,基站建设依托的是森林原有的防火塔,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环境的干扰。
截至2020年底,LTE承载网络已经覆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全境1.4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。安装在此的百余个LTE基站、几万个各种类型的监测终端,对虎豹跨境监测带、虎豹核心区和扩散区进行精准智能的监测、评估和管理,全面跟踪自然环境下野生东北虎豹的生存状况,每天能产生数万条关于野生动物的监测数据。
“139”全光网
有效助力亚洲象活动监测预警
今年,野生亚洲象群在云南的迁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其中提前预警防范,是避免人象冲突的关键。
为此,2019年西双版纳州建设了国内首个亚洲象保护及监测预警体系,树立了信息化助力生物多样性的创新示范。在这个体系中,西双版纳林草局联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构建了基于4G/ 5G、光纤网、云、IoT等创新技术的网络架构,支撑数据的实时传输。其中华为助力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打造了“139”全光网络,并开展了一系列全光网在亚洲象生态保护上的创新应用。
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涵盖西双版纳、普洱等多个州县,涉及的林草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也必不可少。“139”全光超低时延网实现了昆明市内时延<1ms、滇中城市群时延<3ms、南亚东南亚时延<9ms,从监测设备发现亚洲象到信息经网络传输和智能识别,再到智能广播、手机APP等平台,实现预警只需要10秒到15秒的时间。“139”全光网实现了各林草局之间政务数据超高安全、超大带宽的实时交互,有效支撑了亚洲象保护、科学研究等协同运作。
从插卡式红外相机、网络红外相机到超高清摄像头,亚洲象感知监测手段不断演进、持续升级。西双版纳州希望能够系统性地采集和保存宝贵的科研监测数据,并实时准确定位亚洲象的行动轨迹。这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为此,“139”全光网搭载的高品质专线不仅有效保障监测数据的高可靠传输,还支持从摄像头到云端的微秒级传输,基于无损高清视频数据大幅提升了亚洲象的智能识别效率。
据了解,该系统试运行1年多来,已经累计采集影像143万张,累计预警6000多次,在网络和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部署范围内,未发生过人象冲突事件,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。
以网传声守护自然无国界
保护生物多样性、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已被纳入若干全球性倡议。作为在数字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实践者,华为与世界各地的许多伙伴合作,积极探索利用ICT数字技术守护自然。
当前遥感、红外相机、声学监测设备、物联网等ICT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。其中,声音监测可以覆盖更大范围,其数据传输只需要2G/3G网络联接,便于在广阔的保护区内实现实时数据采集。对此,华为与雨林联接组织(RFCx)合作开发了一款“自然守卫者”监测系统,支持生态声学创新应用。
在菲律宾巴拉望的热带雨林保护区,非法采伐和偷猎行为屡禁不止。“自然守卫者”借助依靠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的手机,通过无线网络联接,实时监测雨林中人类活动的声音,如电锯和机动车,这些声音通过菲律宾电信运营商Smart提供的无线网络上传并被识别,再通过移动APP推送给护林员。护林员在收到破坏森林的声音的实时警报后,可以根据定位,快速实施现场干预。
数字网络筑基守护绿水青山
上面的案例只是华为科技守护自然的缩影。毋庸置疑,网络联接是实现自然保护数字化转型的基础。而如何在广袤的自然保护区/地部署合适的通信网络,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。
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,需根据自然保护地的地形、地势、森林覆盖程度和已有的公用网络覆盖基础,灵活选用无线基站、微波传输专网、光纤网络、应急宽带/窄带等通信手段的有效组合,让整体网络克服各类野外遮挡物和崎岖地势的限制,以经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通信。
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,可以看到,数字网络助力工作者以更高效的方式采集和分析信息,让传统的自然生态研究和保护效率倏然提升。这些科技手段的融合创新,不仅能帮助我们守护绿水青山,也能助力千行百业节能减排,加速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。
编辑:薛姣
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、自然景观最独特、自然遗产最精华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,国家公园自诞生起就备受瞩目,并且随着各部分工作的不断推进,国家公园的数字化建设也日渐提上议程。ICT科技,尤其是作为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网络,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。
2019年以来,华为积极与全球各方合作伙伴一起,探索森林、湿地、海洋等领域的创新保护方案,助力用科技守护自然生态。
LTE承载网络“照亮”东北虎豹回家路
作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,东北虎豹的生存现状吸引了自然保护界的关注。据有关机构对东北虎豹监测研究发现,当前有大量东北虎豹挤压在中俄边境,超出目前分布区内资源承载能力的3倍。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,亟须先进技术手段,引导这些美丽的“大猫”回归中国东北内陆的广袤森林。
为了让东北虎豹回归家园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部署了“天地空”一体化监测系统。这是目前全球首个真正实现在少人区、无人区进行大面积网络覆盖的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系统。其中,华为联合合作伙伴打造的700M LTE承载网络成为关键的系统基础设施。
为了尽可能减少基站对林区生态环境的干扰,LTE承载网络采用了穿透性好、抗干扰能力强的700MHz黄金频谱资源,在同一区域,设备指标相同的情况下,该网络单个基站覆盖范围相当于10~20个传统4G基站。此外,基站建设依托的是森林原有的防火塔,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环境的干扰。
截至2020年底,LTE承载网络已经覆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全境1.4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。安装在此的百余个LTE基站、几万个各种类型的监测终端,对虎豹跨境监测带、虎豹核心区和扩散区进行精准智能的监测、评估和管理,全面跟踪自然环境下野生东北虎豹的生存状况,每天能产生数万条关于野生动物的监测数据。
“139”全光网
有效助力亚洲象活动监测预警
今年,野生亚洲象群在云南的迁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其中提前预警防范,是避免人象冲突的关键。
为此,2019年西双版纳州建设了国内首个亚洲象保护及监测预警体系,树立了信息化助力生物多样性的创新示范。在这个体系中,西双版纳林草局联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构建了基于4G/ 5G、光纤网、云、IoT等创新技术的网络架构,支撑数据的实时传输。其中华为助力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打造了“139”全光网络,并开展了一系列全光网在亚洲象生态保护上的创新应用。
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涵盖西双版纳、普洱等多个州县,涉及的林草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也必不可少。“139”全光超低时延网实现了昆明市内时延<1ms、滇中城市群时延<3ms、南亚东南亚时延<9ms,从监测设备发现亚洲象到信息经网络传输和智能识别,再到智能广播、手机APP等平台,实现预警只需要10秒到15秒的时间。“139”全光网实现了各林草局之间政务数据超高安全、超大带宽的实时交互,有效支撑了亚洲象保护、科学研究等协同运作。
从插卡式红外相机、网络红外相机到超高清摄像头,亚洲象感知监测手段不断演进、持续升级。西双版纳州希望能够系统性地采集和保存宝贵的科研监测数据,并实时准确定位亚洲象的行动轨迹。这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为此,“139”全光网搭载的高品质专线不仅有效保障监测数据的高可靠传输,还支持从摄像头到云端的微秒级传输,基于无损高清视频数据大幅提升了亚洲象的智能识别效率。
据了解,该系统试运行1年多来,已经累计采集影像143万张,累计预警6000多次,在网络和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部署范围内,未发生过人象冲突事件,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。
以网传声守护自然无国界
保护生物多样性、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已被纳入若干全球性倡议。作为在数字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实践者,华为与世界各地的许多伙伴合作,积极探索利用ICT数字技术守护自然。
当前遥感、红外相机、声学监测设备、物联网等ICT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。其中,声音监测可以覆盖更大范围,其数据传输只需要2G/3G网络联接,便于在广阔的保护区内实现实时数据采集。对此,华为与雨林联接组织(RFCx)合作开发了一款“自然守卫者”监测系统,支持生态声学创新应用。
在菲律宾巴拉望的热带雨林保护区,非法采伐和偷猎行为屡禁不止。“自然守卫者”借助依靠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的手机,通过无线网络联接,实时监测雨林中人类活动的声音,如电锯和机动车,这些声音通过菲律宾电信运营商Smart提供的无线网络上传并被识别,再通过移动APP推送给护林员。护林员在收到破坏森林的声音的实时警报后,可以根据定位,快速实施现场干预。
数字网络筑基守护绿水青山
上面的案例只是华为科技守护自然的缩影。毋庸置疑,网络联接是实现自然保护数字化转型的基础。而如何在广袤的自然保护区/地部署合适的通信网络,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。
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,需根据自然保护地的地形、地势、森林覆盖程度和已有的公用网络覆盖基础,灵活选用无线基站、微波传输专网、光纤网络、应急宽带/窄带等通信手段的有效组合,让整体网络克服各类野外遮挡物和崎岖地势的限制,以经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通信。
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,可以看到,数字网络助力工作者以更高效的方式采集和分析信息,让传统的自然生态研究和保护效率倏然提升。这些科技手段的融合创新,不仅能帮助我们守护绿水青山,也能助力千行百业节能减排,加速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。
编辑:薛姣
新闻排行榜
1一周数据扫描:国家数据局局长首次亮相;《北京市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工作方案》发布(10.16-10.20)
2“人民德育百城万校”行动暨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——家校社协同育人公益行动启动
3言必有数 | 国家大数据局招聘信息告诉你啥?——数据领域需要综合型人才
4人民数据五周年历史瞬间:金色的十月收获精彩
5数说今日 | 2023年第1000亿件快件产生;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同比增长5.9%
6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!
7人民网·人民数据武清大数据中心:“人民系”又一个数字基础设施项目
8人民数据关于公开征集代理合作伙伴的公告
9数说今日 | 第六届进博会的参展商已超3400家;到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将达3万亿元
10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创新发展新路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