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
NEWS

赋能企业发展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

2021-12-14 来源: 央视新闻客户端

分享到:
今年以来,国家新一轮举措加码数字经济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记者观察发现,数字经济通过各种方式与产业结合,到现在,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 
在引领投资方面,1至10月份,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.9%、39.8%,远超整体高技术产业投资;在引领消费方面,今年前10个月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.6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.7%。
 
 
日前,工信部发布《“十四五”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》,提出到2025年力争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6个,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。
 
 
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 谢存:“十四五”期间,预计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投资将达到3.7万亿元。
 
 
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强劲的增长极:2005年到2020年,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.6万亿元增长到39.2万亿元,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从14.2%提升至38.6%,稳居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。
 
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 李勇坚:数字经济发展一定是未来我们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一个重心。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、高质量发展的阶段。
 
数字经济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点
 
据了解,我国建成的5G基站已经占全球七成以上。今年以来,我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截至目前,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、超过97%的县城城区和40%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,对传统制造业来说,一键下单、黑灯工厂、个性定制,转型升级不断加快。
 
截至今年10月底,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、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4.6%、69.8%和74.2%,“十三五”以来分别增加9.2、14.9和12.2个百分点。
 
在浙江诸暨,如今的袜子工厂已经实现了织造、入库、定型、包装、出货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。
 
 
在安徽的一家汽车企业,不仅自身拿出年销售收入的3%到5%投入到新一代网联汽车研发,还引入华为、科大讯飞等公司的人工智能、软件核心算法等技术,实现从部分零部件配套到整车制造同步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转型。
 
江淮汽车新能源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 汪光玉:随着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的进一步升级,我们也在围绕着用户需求的硬件、软件和服务不断迭代升级。
 
 
在湖南长沙,这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就引入数字化技术,给新一代钻机嵌入智能平台,5G远程遥控监控、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的加持,让这台“大家伙”可以实现无人驾驶、自动行走巡孔等功能,钻孔精度控制在2厘米以内。
 
 
今年以来,我国推进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,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;实施智能制造工程、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,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大中小企业发展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弹性。
 
《202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形势报告》显示,今年以来,我国电子信息制造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都超过20%。部省协同共建的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,以数字产业为主导方向的占四成。
 
数字化治理场景越来越丰富
 
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中,将数字经济部分单独列为一篇,并在主要目标中提出,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%。这其中数字化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。可以看到在这方面数字化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,一批新数字技术应用走进现实生活。
 
上海的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为南昌打造了高效的城市大脑,道路交通态势全域感知、实时画像、仿真推演的交通拥堵治理体系,让南昌结束了施行11年的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。
 
 
在广西,随着友谊关口岸引入信息平台、智慧场站App等数字化技术,原来在园区内办理的业务手续延伸至前端。这也让通关时间大大压缩,上半年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5.34小时,排全国第一;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0.48小时,排全国第八。
 
 
在河南,刚刚建成了当地最大的高等级第三方数据中心——中原大数据中心,车联网、5G应用场景等产生的大量数据正在这里进行计算、传输及存储。中原大数据中心规划建设了10000个高等级的机架,存储的容量相当于300万个省级图书馆。项目建成后,将成为省级政务、大中型企业数据基地和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中部节点。
 
 
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《“十四五”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》提出在通信、金融等12大行业开展大数据开发利用行动。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推动大数据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。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,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,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,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。
 
 
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 江明涛: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、发展与安全关系,构建符合大数据产业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治理体系,通过建立技术类治理平台、建设行业自律机制等支持产业健康发展。


编辑:薛姣